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受传统居住环境、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传统礼制、风水文化等的影响深刻,汉族尤其重视入土为安,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
我国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农业文明悠久。人们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死者必须埋入地下。“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后来的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释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所谓“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成为汉人的信念,影响至深。
二是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
“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汉族崇尚黄色,历代帝王以黄作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入土为安”土葬之俗,长期因袭。
三是对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
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活人对逝者遗体的尊重,也是把人与人活着时的社会关系延续到死者去世后。人们如何对待死者遗体、作如何的处理,也表示生者对死者有着何种程度的最后责任。通过修建墓体、墓碑、石人、石兽、附属建筑,种植墓地植物,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纪念活动,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满足宗法政治的需要。
一般来说,人死后用一口棺材殓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这属于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数民族有一些奇特的丧葬形式。比如说“巴人悬棺”属于洞穴葬。藏族人死后,依死者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采用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或塔葬的形式。普通人都采用天葬,塔葬只对高僧,是将大师们的法体经过防腐处理放入塔内或将骨灰及舍利子装入塔内。灵塔用金银及各种宝石装饰,极尽华美。火葬主要是对一些有地位及成就的僧人。天葬是藏族的古老风俗,人死了以后,邀请自然界的鸟类(主要是鹰鹫)来啄食尸体。
藏族人民认为灵魂不灭,肉体只是躯壳,与其让肉体自然消亡,不如布施给另外一种生命,从而使灵魂得以解脱。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藏人显得从容,豁达,合乎自然。死了让鸟叼去,让鱼吃去。就像一棵大树倒下了,腐烂成泥,又去养育滋润别的花草和树木,何尝不是生命的继续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