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谁也不可避免的。但因为死亡的种种不可知,人们总是回避,对死亡的说法也尽量避开“死“字。虽然古籍中用不同说法将人的死亡分了等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但庶民百姓也讳言死,所以又把“死”说成卒、没、下世、谢世、逝世、老了、走了等。
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
自古以来,将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视为衡量“孝”的普遍标准。如果说平时对父母的赡养主要是在自己家中进行,还不是太为外人所了解的话;那么,父母去世后的丧葬仪式因为要公开诸于外,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这死、葬的环节。
随着丧葬仪式的传承,也就形成了严格的丧葬文化,各地习俗虽有不同,但丧葬仪式中的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禁忌,违反则视为对逝者不敬,并可能会触怒神灵。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
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 逝者入殓的时候有很多忌讳
1、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
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
2、入殓前后忌讳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引起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
3、棺材忌讳用柳木 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
四、报丧的禁忌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五、葬礼日期、墓地的选择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