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昆明公墓网官方网站!
  咨询电话:13678754702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生态殡葬的推广困境与脱困机制

2024-02-24 昆明公墓网 242

  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殡葬改革的开风气者和引领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仅用30余年就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火化率100%的壮举,历史性地完成了从保留遗体到保存骨灰的“第一次殡葬习俗革命”,为殡葬事业改革发展、城市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殡葬改革的“上海样本”,留下诸多宝贵经验,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破解生态殡葬的关键问题,推进上海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第二次殡葬习俗革命”,为新阶段殡葬改革提供上海经验。

生态殡葬的推广困境与脱困机制

  一、当前推广生态殡葬面临的三大困境

  近几年,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政府及殡葬管理部门,都在积极倡导树葬、草坪葬、花葬、壁葬、海葬等多种形式的节地生态葬。生态殡葬已经成为业界、学界、社会公众讨论的热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受社会环境、思想观念、服务保障等多种因素影响,生态葬在推动过程中“叫好不叫座”,问的多选的少,观望的多实施的少。

  一是在理念层面,形成了一定价值共识,但情感层面的接受还有诸多障碍。

  当前社会乃至学界把生态殡葬简单等同于生态葬,把生态殡葬简单化为一种骨灰处理方式。在他们看来,生态殡葬就是将遗体火化后再处理,以或抛或存或埋等方式,葬藏于合法指定的大自然处所,这是一种少占或不占空间、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不妨害生者生存环境的骨灰处理方式。

  这种理解实际上是对生态殡葬的一种狭义理解,而这种认识上的偏颇,也是导致目前生态殡葬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态葬仅仅把关注点放在处理遗体的方式上,而对安葬之后的祭祀、精神的传承缺乏充分的关注,也无法满足慎终追远、事死如事生、祭如在等中国传统殡葬文化观念与需求。因而,很多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笔者在同很多人讨论生态葬时,他们都认为这种理念很好,可以避免“死人与活人争地”、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奢侈厚葬,但当问及自己及其家人是否会选择海葬等生态葬时,大多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二是在现实层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产生了不利于推广的刻板印象。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生态葬取得了积极进展,选择生态葬的人数逐年增加,比例不断上升,但仍未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远未占据主流地位。在生态葬式推广之初,主要面对的是城市低保、孤老等特殊群体,优美环境、祭祀空间以及相关礼仪服务等方面的配套不足,导致在不少人心中,形成了“生态葬”就是“简单葬”的刻板印象。

  一方面由于一味追求生态效果的提升,而安葬仪式流程过于简单,缺乏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加之缺少祭扫设施,植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式一般不配备祭扫空间,海葬也只设置海葬纪念碑等公共纪念空间,家属祭扫需求无法充分满足。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生态葬自身的缺陷,大多数群众选择生态葬,会有较强的“心理落差”,消解了生态葬利国利民、生态绿色的崇高意义,进而认为选择“生态”是一种因“钱少”的“无奈选择”。造成的结果就是,形成政府大力推广生态葬,但生态葬却不是主流、不被大众所接受的怪圈,生态殡葬无法取得突破性、实质性进展。

  三是在实践层面,形成“骨灰葬”路径依赖,新的生长点、创新点仍不明朗。

  目前,从实践层面看,生态葬的葬式发展面临瓶颈。生态葬的多数葬式开发都是围绕着既有“骨灰葬”进行改良,都可视为“骨灰葬”的改良版、升级版,在骨灰葬的前提下,各类葬式发展纷纷面临一系列瓶颈。如墓穴的面积瓶颈,墓穴面积从2平方米降到1.5平方米再到0.6平方米,但墓间道、骨灰盒等因素决定了安葬面积不可能无休止地压缩下去,终将迎来骨灰墓葬的面积极限。再如祭与传的瓶颈无法根本克服。骨灰生态安葬后,家属无处祭扫,无从纪念,是生态葬很难被公众普遍接受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家属祭扫“念想”的问题,许多生态葬式不得不做出一定妥协,如生态葬卧碑、海葬纪念碑等,依然需要耗费相当的土地资源等,却仍无法完全满足家属的祭扫需要和情感需要。

  二、推广生态殡葬需建立的三大“脱困机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下生态殡葬的困境,就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对症下药,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持续发力,才能让生态殡葬从应然走向实然,从盆景变成风景,成为群众乐于接受、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共同选择。

  首先,要以变革思维推动建立生态殡葬的“双创”机制。

  辩证分析、积极发掘传统殡葬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坚决清除传统殡葬文化所包含的“厚葬”观念。无论是儒家文化的倡导还是民间丧葬文化,都有厚葬的传统,但也有薄葬的传统。纵观历史,厚葬和薄葬一直交替对立着出现的。中国古代在商、春秋、秦汉、隋唐均出现过厚葬高潮,但薄葬观念也一直存在着。薄葬之风在中国的历史上,突出表现在战国时期、东汉前期和魏晋南北朝。

  墨家学派对春秋战国的隆丧厚葬率先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吕氏春秋节丧》亦曰:“侈靡者以为荣,节俭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大致的意思是:把奢侈的人看得很荣耀,把节俭的人看得很鄙薄,不把方便死者作为埋葬的根本,只是把活着的人的名誉受损看作关键,这不是慈爱的双亲、孝顺的子女应该有的心意。庄子在妻子死后“击缶而歌”,并在临终之前明确反对厚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种达观值得后人景仰与学习。

  东汉光武帝极力提倡节俭,在公元31年下诏:“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王充《论衡》的《死伪》《纪妖》《薄葬》等篇都反对厚葬,主张薄葬。

  曹操曾以天下凋敝,令不得厚葬,还禁止立碑。曹丕也做过一篇关于简丧薄葬的制令。葬者,藏也,只要看不到遗体就行了,用不着大肆铺张。北宋司马光讲述了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故事: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

  从实质上看,中国传统殡葬强调的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殡葬观念。要把传统的朴素自然观、殡葬观与现代生态环保理念、现代生命观、生死观结合起来;把中国传统的墓葬、庙祭加以现代转化,实现生态葬与生态祭的有机统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殡葬新形态。

  其次,要以系统思维推动建立生态殡葬的一体化机制。

  生态殡葬不是一葬了之,更不能一葬了之。生态殡葬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既包括安葬环节,还包括安葬前的殡仪环节和安葬后的祭扫环节。要以系统思维推动建立生态殡葬的一体化机制,对生态殡葬的安葬、礼仪、祭扫进行整体性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殡葬需求和多方面情感需求。

  一是安葬活动的生态性。

  从物质层面上讲,生态殡葬完成从保留骨灰到保留精致化骨灰制品的迭代。从精神层面上讲,完成从保留骨灰、骨灰制品到保留人生文化的跃迁,从而实现“第二次殡葬习俗革命”。这种生态性包括从存放骨灰制品的容器到整个安葬活动,都尽可能减少对土地、木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大程度减少安葬活动的社会总成本。

  二是安葬礼仪的生态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安葬礼仪是安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表达情绪,安顿人心,送别逝者的重要作用。在传统土葬向生态葬转变的过程中,许多原本的安葬礼仪被弃之不用,或是直接照搬传统葬式,使生态葬式陷入“无礼”或“无新意”的尴尬境地。生态葬应立足当代现实,坚持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安葬礼仪,基于生态化的理念,大胆创新推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礼仪。从礼仪场景的构建与营造,礼仪流程中人文元素的应用,对逝者人生价值的肯定等方面,提高安葬礼仪的文化内涵,赋予逝者以尊严感,赋予生者以庄重感。

  三是祭扫活动的生态化。

  《论语》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逝有所安”内在包含“逝有所葬”和“逝有所祭”两个维度。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态殡葬如何祭这个根本问题,对于推广生态殡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疫情的影响和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线上祭扫、远程祭扫的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线上纪念和线下祭扫相结合,将成为未来生态葬新型祭扫方式的发展方向。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多元化祭扫体系,以满足生者纪念、寄托的精神需求。

  最后,要以发展思维推动建立生态殡葬的持续探索机制。

  从殡葬历史发展上看,殡葬的理念和形式总是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紧密关联。每一次技术革命的突破性进展,都为殡葬实践和理念的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当今世界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又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必然影响着人类殡葬的理念与实践的颠覆性创新,也为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创新和推广生态殡葬提供了巨大的可能空间。

  生态殡葬作为新生事物,也有一个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逐渐被接受的过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更好解决骨灰安置问题,上海兴建了骨灰堂、经营性公墓等骨灰安置场所,多元化安放骨灰,扭转了上海市民持续多年到苏州、宁波等地买墓安葬先人的风气。进入新世纪,上海市积极推行小型墓、草坪墓、壁葬等多样化的节地葬式产品,使得骨灰安置更加节地、更加生态。以海葬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理念日益完善,技术日益成熟,服务日益精细,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选择海葬的居民不断增加。殡葬行业必须始终关注科技革命的最新进展,以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不断探索,注重综合创新、集成创新,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把生态殡葬引向深入。

昆明公墓网

昆明购墓全程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13678754702

联系方式

13678754702

昆明公墓网微信

扫描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