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虽然丧葬用品准备及丧葬程序在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沒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更是几千年灿烂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丧葬习俗懂得人并不多了。
很多人家乡仍然实行土葬。土葬是产生很早、流传时间很长、很为被老百姓普遍接受的丧葬习俗,因为乡亲们讲究“入土为安”。《吕氏春秋》记载:“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 北宋著名儒学大家朱熹在《朱子全书》中讲 :“葬之言藏也……使其形体全而灵魂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 乡亲们十分重视丧葬礼俗。一般老人年逾七旬,即着手置办棺材,乡亲俗称“寿木”,材料以松柏为优,有些人家把做好的寿木放置在一个隐蔽的角落,有些人家则先把木料等置办婑僷,等病人快不行时再请师傳做寿木。 乡亲讲究“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子女要日夜守护,还要通知户族亲戚前来看望。子女出门在外者,接到父母病危的消息后须星夜赶回。病人在咽下很后一口气前,亲属们给病人穿戴好事先准备的寿衣,家乡人称“老衣”,然后把他移到正屋阳间客厅的灵床上,守护他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时刻。
扫墓祭祖是一种文化行为。我国扫墓祭祖渊远流长,古人在氏族社会时期就有了祖先崇拜。人们相信人死之后有灵魂,而祖先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护佑子孙世代永昌,所以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祭祖仪式始于周朝,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祭祀礼节,如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等。此时,人们对祖先的感觉更多是骄傲和敬畏。
春秋时期,随着儒家伦理观念的深人人心,祭祖又增加了缅怀和追忆。但那时祭祖只是大的氏族,因为只有大的氏族人死后有庙供奉,他们相信人死后放在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死者则会成|神。普通老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就会成为鬼。到了秦汉,祭祖不再局限于大的氏族,普通家庭也可以将自家的长辈放在供桌上进行礼拜,且不限时间,可以随时祭祀。此后,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祭祖的方式虽有变化,但作为传统,从未被中国人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