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在古汉语中,殡就是宾。宾在甲骨文中就有,就是来宾、来客、宾客的意思。“殡”是篆书造字,就是将逝者作为宾客的意思。
“殡”,《说文解字》说:“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意思是说,人死后,放入棺材,停柩待葬,像宾客意义对待。
《礼记--檀弓》有一段关于“宾遇之”的典指,说:“孔子曰:夏后氏殡於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於两楹之闲,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於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阼是主台阶,楹是屋前的柱子。孔子是说:夏后氏停柩在东阶之上,那还是在主位上;殷人停柩在两柱之间,那是处在宾主之间;周人停柩在西阶之上,就是把逝者看成是宾客了。
所以,逝者入棺以后,就叫“殡”。为啥丧事活动称为“殡葬”呢?就是人死之后,在家叫殡,出家叫葬,合为殡葬。
小编知道按周代礼仪,东阶是主人位,西阶是客人位。逝者沐浴、饭含在西阶;招魂由西阶开始;命人赴告通丧,在西阶;标注逝者名讳的铭旌也是靠在西阶之上;等等。所以,逝者就是宾,享受“宾”一样的待遇,所以是“宾遇之”。
让死者灵柩停放家中,表示亲人不愿离去的意思,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眷恋之情。对于周天子和各国诸侯而言,还有将其灵柩殡于宗庙的做法。如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死后,即停殡于晋国宗庙。
后代的帝王大多停殡于宫中殿堂,将停殡之所称为“殡宫”“灵堂”等,由皇子、皇后、嫔妃以及文武百官等轮流守灵,直至下葬为止。古代帝王们的殡期虽然在礼制上有明文规定,但出于各种原因,也有一些超越时间规定的事例。如周文王死后,周武王久久不愿将其贤明的父王入葬,为之治3年之丧,以表自己的哀思。
在现代丧事活动中,逝者入棺之后到发丧出殡之前这一时段,叫殡期,即停殡时期。殡的前面是殓,后面是葬。小编知道殡仪馆是停殡办事的,所以叫殡仪馆,主要业务是殡殓,即从入殓到停殡;公墓是安葬逝者的,主要业务是殡葬,即从出殡到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