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古风遗俗,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死后,要把死者的脸用物(书或布)盖起来。有人说,这是因为死后,脸色脸形难看,活人感到不好受,故用物盖住死者的脸。这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溯其源,“人死盖脸”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一种丧俗,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春秋战国时齐国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与兄公子纠为争夺王位,公子纠在路上设伏要致小白于死地,公子纠的老师管仲看准车中的小白,拈弓搭箭,一箭命中。公子小白虽中箭而非要害,为迷惑对手,咬破舌尖,口吐鲜血假装死在车中,躲过了一劫,抢先入城登上王位,即齐桓公。齐桓公手握大权后不,少人劝他杀了管仲,报一箭之仇。但他认为管仲胸怀锦绣,可成大器,非但不杀,还在老师鲍叔牙的建议下,拜管仲为相,并尊称为仲父,事事依重。他向大臣们说:“有什么大事情先向仲父请示,再告许我。国家施行的一切律令,都由仲父决策。管仲深感桓公不杀之恩,倾其心智助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
可是齐桓公到了晚年只图享乐,不思进取,慢慢地也听不进管仲的劝诫了,到了后来甚至连面也不见了。每天在易牙、竖刁、开方等奸邪小人的蛊惑下,饮酒作乐。易牙为满足桓公想吃人肉的欲望,蒸了自己亲生的儿子让他吃,他就认为易牙爱自己胜过爱自身;开方母亲死了也不去奔丧,他认为开方爱自己胜过爱父母。管仲看在眼里,忧心如焚,无奈齐桓公拒不相见,忧愁成疾含愤死去。
管仲死后,朝中再无人能约束易牙。竖刁和开方一班奸臣他们窃取了国家大权,胡作非为,并限制桓公活动,假传圣旨,不准太子,大臣见驾,隔断了桓公对外的一切联系,最后将其饿死。在桓公死前,有一个宫女冒着生命危险越墙入宫探视,桓公泪流满面,反复交代宫女:“悔不听仲父忠言,以至于落到如此地步,我死后有何面目见仲父于九泉?你们在我死后,一定要用素帕蒙住我的脸替我遮遮羞吧!”宫女牢记桓公遗嘱,在他死后用三尺白绢替他蒙住了脸面。后来民间的人死了,也用白绫或白布蒙脸,说是这样到了阴间,生前的仇人和亲人就认不出来了,仇人不来讨债,亲人不来纠缠,可以清清静静的得道成仙去。
后来,“人死盖脸”这丧俗就慢慢流传下来了,用黄土纸,白麻纸盖脸。到清代人有在纸上剪有各样图案,并始终盖在死者脸上。清末民初后,盖脸纸除黄土纸,白麻纸,还有一般黄纸,在入殓时要将盖脸纸揭掉。
其实亡者多形态各异,脸色难看,用布或纸盖住,不使吓人,以求吉祥。至于编出那些故事,是教育后人要亲贤良、远小人罢了。民风淳朴,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