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时作为对已故亲人怀念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重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源于远古时代的祖先崇拜和祭祖的宗教活动,主要纪念先人,清明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唐朝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国民间有在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扫墓时,人们通常在先人坟墓附近烧纸烧香,以示对墓地的尊敬。
从唐朝开始全国都用"清明"作为春季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称为"清明假"。
清明假期是有时间安排和调整的,在这个假期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放松心情也可以给家人带来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以及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
二、历史渊源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时已是气候适宜,草木繁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因此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节日之一。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有在这一天扫墓的习俗。
后来由于历史的发展与融合,清明节被一些地区作为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
三、清明节的节日活动
1、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吐芽,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扫墓:清明前一周左右的时间,人们就会带着祭品来到墓地前,然后对着先人们坟墓的方向三拜九叩(表示对祖先的敬重和尊敬),最后在坟头上插上一束鲜花,并把食物放在坟边供祭。
四、祭祀扫墓
清明节祭祀扫墓,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各地习俗略有不同。
清明节祭祀扫墓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周礼·春官》记载:"岁时之事:以寒食祭地,并于此而拜扫。"
唐代以后,清明祭祀扫墓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习俗。
《旧唐书·礼志一》记载:"服田之制……寒食上墓者,今以是日为上墓祭而答拜扫也……自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