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既是踏青游玩的日子,也是民众生活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只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游玩是可有可无的,而祭祖是万万不敢忽视的。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祭祖基本上都是采用“墓祭”的形式,即到祖先坟墓所在地去祭拜,民间俗称:“扫墓”或“上坟”。
一、修坟
祭祖之前,要修坟。所谓的修坟就是把坟上的草除去,重新培土,这项工作按传统都是由家庭中的男性成员来完成的。但是在上坟祭奠的过程中,女性可以将祖先坟墓周边的草拔掉,类似于在为祖先清理庭院。
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坟墓又叫“阴宅”,即已逝的人住的房子,所以,阴宅与活人住的房子一样也需要维护。若是不修坟就等于不去给祖先维修屋子,让祖先住的屋子年久失修显然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只要后继有人,会去祭祖就自然也会修坟。
二、祭祀仪式
(一)祭祀前的准备。
清明节这一天,亲人亲属一般都是先会齐,再一起去祭礼祀,但也有各自行动的。去时需要带祭祀用品。祭祀用品一般都有纸钱(是给“下界人”用的“钱”,多为一捆一捆的黄草纸或印成人民币样的冥币,甚至还有仿制的美金等等,数量不限)、鞭炮、花炮(可买可不买,数量不限)、纸札品等。习俗上规定祭祀用品不能拿进家门,只能放在活人房子的范围以外,因为祭祀用品是要给已逝的人用的。拿进活人住的地方据说会不吉利。
(二)祭祀仪式
启程去坟上拜祭时,领头的一般都是已逝者的女儿或女性亲属,显示其迫切见到逝者之意,一般情况下,都是边走边追亿其父或母的生前事迹,既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又提醒后辈不要忘了先人的恩典,同时也为祭祀和缅怀先祖营造氛围。其余人则跟在后面,带着草纸,鞭炮、花炮等物。至坟上后,女性在旁述说些家长里短,以告知先人自己的到来,让先人来接受子孙的供奉,并祈求先人的庇佑。男性子孙则忙着烧纸钱,放花炮等,因为阳世的纸钱烧成灰后就会变成阴间的冥币。
而且,据说现在下界已经有了“银行”,一次烧的太多花不了的话,祖先也可以像阳世的人一样把“钱”存进“银行”。因怕把未烧尽的纸钱翻烂到了下面不能用,所以纸钱未燃尽之前,忌讳翻动。同时把大盘的鞭炮绕在坟上点燃,鞭炮爆炸后的产生的红色纸屑,俗语说是“满堂红”,据说这样先人就会高兴。炮竹、花炮点燃后会产生烟雾,即俗语说的:“坟上冒青烟”,以示后继有人,儿孙兴旺。之后行跪拜之礼,跪拜顺序为先是逝者儿子、女婿辈男性亲属,再是女儿辈女性亲属,然后是孙子重孙,外孙等小字辈。至此祭仪式就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