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是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涉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是新时代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立足点。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经济大繁荣大发展,但是如何取舍人生价值成了关键。2018年,民政部发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社会反响强烈1。如何有效规范少数民族地区殡葬行为,满足民族地区居民殡葬需求,真正维护逝者尊严和公共利益,成为了当前关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篇文章从政策、文化、社会、经济及生态等五个角度来谈殡葬改革的思考。
从政策角度看殡葬改革
2018年,民政部等1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主要强调协同推进火葬土葬改革,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2。殡葬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政治话题,也是可以体现执政党对待生命价值的看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迈向了全面小康时代,绝对贫困问题目前已得到解决。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素有“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传统文化习俗,目前一部分民族地区全面或强行推行火葬,直接剥夺了现代人的传统理性选择的权利。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020年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3。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增长主要依赖造林和抚育及种草改良,与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推行火葬关系并不密切。我们知道土葬墓地主要依赖于山林土地而成,允许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居民自由选择殡葬形式其实并不会造成人地矛盾,其关键在于村落土地的合理规划。民族地区居民能落叶归根,自然会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无形中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注入。因此,新时期民族地区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应实行差异化殡葬管理政策。对于民族地区政府党员干部和社会名流,主要从省志、州志和县志角度出发,赋予其青史留名的可能,使其对自我价值实现有基本认识,建议鼓励火葬为主。总之,各级民族自治地区政府在制定殡葬改革法规时,要充分调研,多方宣传,并客观理性地看待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不要对传统殡葬方式一刀切或强制实行火葬,否则政策措施出台会适得其反。
从文化角度看殡葬改革
民族地区传统殡葬习俗已延续近千年,是人们耳濡目染的常见的文化常态。各地殡葬改革中力图全面打破这种常态,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化是有惯性的,文化传统沿袭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当前,民族地区殡葬改革建议多征求民族学家的意见,多考虑文化传统理性的现实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确实存在一定人地矛盾的问题。民族地区民众思维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从理论上来讲,大面积推行火葬有其存在的现实逻辑。不过,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居民的乡土情结还很重,强烈的传统农耕文化浸染以至于对落叶归根的传统可能短时间无法摒弃。
从社会角度看殡葬改革
近些年,部分省份出现了少有的个人报复社会的群体伤亡事件。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社会关怀力度和个人心理问题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于人类生死观缺乏正确认识。金钱至上环境下的社会治理可能会导致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底层民众失去了作为人的最基本尊严,进而忘记了人类生存的本源问题。设想此类群体如果在传统道德约束范畴内进行思考,保有一定的生死观,多一些生命仪式感,可能群体事件爆发的概率会小一些。因此,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传统殡葬制度一定程度上能维护现代人的传统道德边界,使其更加关注生命本身。社会治理需要创新发展,也更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可以说,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社会的容忍度。
从经济角度看殡葬改革
目前,民族地区殡葬改革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陈规陋习和殡葬致贫等社会问题。殊不知,殡葬改革也是农村经济问题。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处于交通相对闭塞的地区,而当地的殡仪馆一般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城区。一方面村落居民长途跋涉奔赴城市殡仪馆,各项成本也挺高。另一方面逝者的文化圈局限周边村落,不便于亲友参与吊唁仪式,客观上不利于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看出,合理保护多元化传统殡葬,有利于民族地区乡邻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实上,民族地区民众内部承担殡葬服务是利多于弊的。首先,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殡葬仪式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乡里乡亲参与,促进了情感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就业岗位。其次,从文化遗产角度,多元化殡葬仪式可以成为当地文化的特殊表达,也可以充分展现民族的文化魅力。此外,多元化殡葬仪式客观上推动了当地殡葬产业链的发展,纸钱、传统蜡烛、剪纸、书法、记账和仪式主持以及餐饮等行业的繁荣发展,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产业体系,比起输血式的外来产业更具有生命力。最后,从经济补贴角度,政府不应该是单纯补贴火葬仪式,对于符合简朴殡葬和符合乡风体系的土葬仪式应给予适当补贴,体现执政机构的人文素养和乡土情怀。
从生态角度看殡葬改革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已有之,人类作为整体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整体自然生态是需要人类保护的,肆意的破坏将导致自然系统的无情报复。我们需要尊重自然,更需要敬畏自然。民族地区传统殡葬制度已延续上千年,自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知道人类大部分是水构成,其他部分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从农耕文化而言,人类也是其他物种狩猎的一种食物体系,人类从一出生就具备滋润大地、融入大地的本质属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归结起来还是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新时代民族地区殡葬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完善民族地区殡葬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土地保护利用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来丰富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少数民族的生命意识,从而真正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只有这样,文化振兴才会有更多发展空间,乡土文化的整体复苏才会有更多希望,人民信仰回归的进程才会不断加速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