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党是把包括环境实现“绿水青山”在内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施政目标的。这其实也是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殡葬改革的方向。
《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管理方针】规定,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实行火葬,改革土葬”,主要是针对“葬”;第二个内容是“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主要是针对“殡”。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内容的构成有个共同点:一项否定,一项肯定。肯定火葬,否定土葬;否定“丧葬陋俗”,肯定“文明节俭”。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火葬到底好不好?
“实行火葬,改革土葬”,其目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那么火葬是不是真的比土葬更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呢?一副土葬用的成人用棺木至少要占2平米土地,而一个火葬用的骨灰盒实际占地不会超过0.1平米,即使我国最常见的夫妻墓两个骨灰盒,再加上墓碑,有0.8平米也足够了。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火葬的确要比土葬节约土地资源。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火化要消耗能源,无论是油、电还是天然气。烧却一具遗体还是要消耗不少能源的;而土葬虽然也消耗一些可再生的木材,但基本上是不消耗能源的。
其次火化过程中会产生不少二恶英,而为了减少二恶英对空气的污染,对废气的二次燃烧又要消耗一定的能源。
另外,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土葬的坟地如果不做硬化建设,那么几十年过去也就地上部分(封土坟头)什么也看不见,地下部分(遗体和棺材)也腐朽融化真的回归大地了。而火葬的墓地则大都做硬化建设,如果管理不善,将来很有可能会变成粗大垃圾,既是对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浪费,也是对环境的视觉污染,但从生态意义上说,土葬比火葬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所以说,实事求是的从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土葬和火葬是各有优劣的。
但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对于现代人来说,火葬或许是目前最优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原因大致有几点:除去骨灰占地面积小、便于保存和安葬以及长期管理、干净卫生可以避免一些污染等显而易见的优点之外,还因为逝者的形态转换快速明了(从遗体转换为骨灰),使丧属可以较快地接受亲人死亡的现实从而尽快地恢复日常生活。火葬即使是浪费一些能源,也还是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认可。此外传统土葬还会造成封建迷信,乱葬、攀比的现象。而且根据我国的国情来说,依照目前中国的人口数量,如果人人都想要使用土葬的方法,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更多→火葬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不可低估)
比火化更重要的是“集中安葬”
66年前的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倡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并带头在倡议书上签名。我个人认为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火葬定为国策是很有远见的(至于后来他个人未能火化那不是他的初衷,而是他的继承者们在个人崇拜发展到巅峰时的一念之差)。
问题是要改变一种文化风俗不能操之过急。《殡葬管理条例》中明确写着“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可在很多地区,都将火化率当作官员们考核的硬指标去推行,根本就不是“有步骤地”;更有甚者某些地区暴力执法,比如2012年河南省周口市的大规模暴力平坟运动、2014年安徽省安庆市强行推行火葬,导致多名老人为了避免火葬而自杀身亡,更有甚者某些地区强行扒出土葬了的遗体当场浇上汽油烧,这种野蛮行径严重地伤害了国民的感情,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干群矛盾,涂黑了执政者的形象,背离了殡葬改革的初衷,同时也与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违背。(更多→“一刀切式”的殡葬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教训)
在“葬”方面,“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是没错的,但仅仅强调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是达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的。比如,有些地区,部分老百姓在行政的高压下被迫火化了,但将骨灰盒拿回去又装在棺材里和从前一样土葬了。结果还是不仅占了和遗体土葬一样的面积,而且漫山遍野乱埋乱葬的问题丝毫得不到解决,不仅是浪费土地,还造成了严重地视觉污染,根本达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殡葬改革了这么多年,之所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因为政策设计有失偏颇、至少是不够全面的。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将变为城镇人口,而作为城镇基本设施的公墓建设并没有到位,很多人是不得已才乱埋乱葬的。要想有效解决乱埋乱葬浪费土地破坏环境这一我国当前殡葬事业中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将殡葬管理的方针明确地定位为“实行集中安葬”,具体做法是:政府建设一些公益性公墓,再批准民间建设一些经营性陵园作为补充,严禁在合法的公墓陵园之外埋葬遗体或骨灰。这才是殡葬改革中“葬”的部分所要改的。
作为现代社会为民服务的政策制定,应该既有堵也有疏。目前的问题是既没有足够的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公墓远远不够),堵的力度也不够大(只抓土葬,并不真抓乱埋乱葬),而且因为把全社会的注意力都片面地吸引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方面去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殡葬界混乱无序乱象环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受儒家孝道影响很大,自古以来就有“隆丧厚葬”的倾向。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还排名很低,发展很“不平衡、不充分”。针对社会上一部分人在殡葬活动上的奢华倾向,政府“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理论上是没错的。但事实上却似是而非。
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实际上是很不平衡的:火化政策极严格而具体(新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对墓穴面积墓碑高度也有非常具体的规定,似乎有失于严),而集中安葬却被忽略;对人民群众的“殡”(祭祀的一部分)的需求几乎就没有提供文明祭祀的空间,以至于一方面人民群众就有可能向着不文明的方向而去,另一方面因为釜底抽薪,也就根本不存在不节俭的问题了。
显而易见,当前中国殡葬事业除了需要“集中安葬”,还需要“集中祭祀”。政府应该制定国策:“实行集中祭祀,禁止占用公共场所扰民”。
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
殡葬改革在墓地方面应该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绿水青山”;
殡葬改革的方针应该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集中安葬,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革除丧葬陋俗,集中祭祀,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当前中国殡葬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集中安葬,集中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