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是我国民间悠久的传统习俗,历史上有许多因放生而得到回报的传说故事。不仅人去世后有放生的习惯,在其它场合也有放生的美德。很多公墓设放生池,就是为逝者亲属放生之用。放生这一传统习俗之古代延续到今天,甚至到将来。经久不衰,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行善积德。 放生是行善积德的内容之一,地球上各类动物皆生命,除极少数有害动物外,都应加以保护,不能捕杀。把获取的动物再放生,让其回归自然,就是拯救了一条生命,做了一件善事,善事越多,积德越多,古人云:“善有善报”,多行善事的人,必有好报。
二、了却遗愿。人到了临终时,某些愿望仍然没有实现,心里一直不安,身病,心病交加,命在旦夕,靠自身来实现愿望已不可能。古人留下传说:“通过放生,身前没有实现的愿望死后也能实现。”于是,临终前给亲人留下遗嘱:死后给我放生,实现我生前的愿望。真乃是:“临终不忘一生愿,死后也要愿成真。”亲人遵照逝者的遗嘱,选一黄道吉日去放生,了却逝者遗愿,以求得安慰。
三、弥补过错。人到临终时才醒悟,一生中对某些事情处理欠妥,有失误,甚至得罪了一些人,深感内疚。然而自己生命垂危,靠生前弥补失误已不可能。相传,“通过放生,死后也能弥补生前的过错。”于是,临终前给亲人留下遗嘱:死后给我放生,弥补我生前的失误。真乃是:“临终醒悟也可喜,放生补过为美德。”亲人遵照逝者的遗嘱,选一黄道吉日去放生,满足逝者的要求,以求得安慰。
四、免灾得福。“放生可免灾得福”这句民谚流传悠久,百姓也信奉这句古传名言。人们为追求一生的平安,获得荣华富贵,到集市上从商贩手中买得龟、鳖或野生禽、鸟等,再到江河湖海边或林中放生,让其回归自然,拯救生灵。好事必有好报,这样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免灾得福。
五、保护生态。保护生态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又是保护生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三令五申;要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珍惜濒危动物,严禁捕杀,让其与人类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放生就是将获取的野生动物放归大自然,让其自由生存、繁殖。这是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的实际行动,是值得大力倡导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