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昆明公墓网官方网站!
  咨询电话:13678754702

常见问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见问题

丧葬禁忌的民俗功能

2021-11-30 昆明公墓网 501

  禁忌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禁忌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发生着或转化、或消亡的变化,但它仍然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中传承。在现代生活中,在风俗习惯、信仰中表现出来的传统禁忌,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丧葬禁忌是传统禁忌中相对比较稳定的因子,它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约束、限制、规范丧礼参加的言行和心理,对丧仪的演进和传统丧葬观念的支撑和传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其血缘纽带的强固性。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血缘宗法的伦常关系一直是被强调和强化的。时至今日,血缘宗法关系仍是北方汉族乡土社会中基本的社会人际联系的结构形式。丧葬禁忌在强化和稳固这种关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丧葬禁忌的聚合功能

  丧葬礼是集体性的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这种聚合在缺少多渠道交往的传统社会中是十分必要的联系手段。民间的丧事活动,按其参与者的亲疏程度及层次,可划分为血亲集团、姻亲集团和邻里集团以及由前三个层次带来的相关人士集团。这四个集团构成丧礼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范畴。各集团的成员在丧事活动中的语言、行为及所处的位置都要严格按照丧葬仪式和禁忌的要求去做,不得违犯,这使他们在丧事活动中结成统一的整体,共同认可并执行统一的丧仪和禁规。由此可见,传统丧葬仪式和禁忌在沟通和聚合家庭、宗族、社会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丧家的亲友应在亡灵咽气前从四面八方赶到为其送终以及丧服的禁忌、祭拜哭莫的禁忌、抬灵出殡的禁忌,等等。除了其中的宗教信仰意义之外,还有一种文化聚众的功能。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们共同参与的集会活动毕竟不是经常性的,丧礼能达到使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某种互动的作用。共同参与丧仪和共同遵守种种禁忌本身就是一种联系、整合,并能使丧礼参与者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二、丧葬禁忌的教育功能

  丧葬禁忌的教育功能,是指丧葬禁忌在人的个体社会化和习俗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是民俗的产物。本尼迪克特在其代表作《文化模式》的开篇中就讲到风俗在个人社会化和文化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个人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的创造物,而当其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1] (P3) 丧葬礼是人生最后一项“分离仪式”,其中的限制和禁规,即他(个人)的丧葬文化赋予的“不可能性”—— — 丧葬禁忌,对人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丧葬由灵魂观念而生,又促进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在丧礼中,通过种种仪式和禁忌,通过巫觋等人有意无意地夸张宣传,使人们意识到人在现实社会不能办到的许多事情,死后灵魂却能办得到。因此为了防止祖灵报复、求得庇佑,人们必须在他生前与他搞好关系,为其安排适当的葬礼,遵守种种的丧葬禁忌和丧仪规范,绝不能忤逆先祖亡灵的意愿和爱好,以防祖灵降灾致厄。

  前辈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礼仪准则等均为后辈的楷模,前辈在家族中有绝对的权威,后辈缺乏创新的或有意识造就的行为,缺乏疑问和自我意识。因此前辈在丧礼中所遵循的种种禁忌和规范被后辈完整地承继了下来,这是遵循传统的结果,具有教育本族成员尊老惧老的现实功能,以此树立传统的权威、年老者的权威。这也是我国形成敬老爱老传统的一个原因。人死后是要葬入祖坟的,墓地的顺序是按照人伦关系确定的,这是阳世人伦秩序在阴间的延续,体现了宗族之人在心理上对先祖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具有教育家人生死与共、团结一致,尊敬祖先,维护男性家长尊严等功能。非正常死亡及受过刑罚的亡灵是禁忌入祖坟的,这项规定具有惩恶扬善、教育子孙后代遵纪守法的功能,同时有资格葬入祖坟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具有奖赏的意义。丧服制度及其禁忌,具有教育家人要上敬老人、下睦族人,搞好家族、家庭的关系的作用。时至今日,为死者诵读祭文和开追悼会的习俗,仍被保留。其作用,不仅寄托了对死者的哀思,也宣传了死者的事绩,对后人起着教育的作用。

  三、丧葬禁忌的规范功能

  丧葬禁忌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它意味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如果谁敢触犯这些规矩,等待他们的将是最可怕的惩罚。所以遵守丧葬禁忌不仅仅是一种虔诚,也是一种利害关系。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着人们自觉地或被迫地遵守丧葬禁忌,因为丧葬禁忌所禁止的言行不仅充满了危险,而且与神灵鬼怪的喜怒奖惩连在一起,与人们的现世幸福和来世的命运连在一起。人们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一句话,就是不给自己找麻烦。如对非正常死亡者的禁忌,就是民众为了防范孤魂怨灵祸殃生者而采取的约束限制做法,人类这种趋利避害的心理,使人们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行动上表现为谨谨慎慎、唯唯喏喏。钟敬文撰文指出: “民俗现象的功能,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和得到调整”。

  丧葬禁忌的规范功能,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暗中支配着丧礼参加者的言行,促使民众严格按照丧仪的规范和种种禁忌安排丧礼。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丧葬禁忌的规范功能,才使绵延千年的丧葬文化承续至今,保持了丧葬文化的延续性。

  四、丧葬禁忌对俗民个体习俗化的作用

  一个俗民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他周围环境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习俗化过程。习俗化就是指一个俗民个体,通过学习群体中的习俗惯制、学习承担民俗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也是群体对其成员个体施以习俗惯制的养成过程,即“使习俗化”过程。这是民俗养成的最为重要的过程,也是任何人终身必不可少的习俗实践过程。

  人的习俗化过程与人的自然成长过程是相伴相随而行的。当一个婴儿降生在既存的社会时,周围己充满了等待他去学会的规则、风俗、意义等。社会生活习惯的养成,虽有多种途径,但丧葬禁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丧葬禁忌习俗的养成往往从少年时段开始。少年儿童随长辈经常参加亲友的丧葬大礼,是习俗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对礼仪中生动有趣的程序和活动及种种禁忌往往由好奇而很感兴趣,甚至通过模仿学会了礼仪中的重要形式,这也是一个将丧葬文化中的符号、意义、价值观、规范、准则等内在化的过程。此外经过几年到几十年的祭祖扫墓的习俗活动,如每逢清明寒食、中元节日、阴历十月初一的送寒衣(或叫烧包袱),儿孙随长辈扫墓祭祖,烧钱化纸等过程了解了种种禁忌,形成了未成年的儿孙崇拜祖宗、敬老爱老、克尽孝道的美德;每逢辞岁祭祖,全族老少齐集宗祠祖庙,或向祖龛祖谱三跪九叩,

焚香敬告,祈求保佑,使刚刚懂事的幼童,形成不忘祖宗的观念,终身不变。由此可以看出个体在习俗化过程中接受丧葬禁忌的两种途径:一是当少年儿童稍稍懂事后,出于好奇心理向成人发问得到的丧葬禁忌;另一个是从丧仪程式化的表演对少年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所获得的丧葬禁忌。丧葬禁忌依靠这两种途径,一代一代地被传承下来。

  我们通过对丧葬禁忌功能的考察发现,丧葬禁忌的民俗功能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具有正功能,又具有反功能。正功能是指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功能;反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消极功能。我们常常说某某民俗是“良俗”或“陋俗”,其实就是指该民俗在民众生活中所具有的正功能或反功能。如禁忌孕妇参加丧礼,此俗固然陋不可取,但客观上具有保护孕妇和胎儿的作用,便体现为正功能:而把祖坟的好坏与后世的穷达寿夭勾连在一起的风水禁忌,则完全是迷信禁忌,具有反功能的作用。

昆明公墓网

昆明购墓全程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13678754702

联系方式

13678754702

昆明公墓网微信

扫描加我微信